高炉铜冷却壁最早由前苏联研究开发并得到工业化应用,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冷却壁才得到普遍应用。日本新日铁公司自1967年从苏联引进了冷却壁技术以后,对冷却壁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技术改进,将铸铁冷却壁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。由于日本对铸铁冷却壁的深入研究开发,使冷却壁技术在高炉上应用广泛,从20世纪末开始,在日本高炉上冷却壁大量代替了铜冷却板,在铜冷却壁问世以后,这种技术发展趋势更为显著。近30年来,为克服铸铁冷却壁的技术缺陷,改善其传热性能,提高冷却能力,延长使用寿命,国内外对铸铁冷却壁均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,并在高炉生产实践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。
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用苏联的光面冷却壁,但冷却壁一直采用普通铸铁,冷却壁本体内部铸入蛇形冷却水管,镶砖为黏土砖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这种冷却壁迅速成为我国高炉炉底、炉缸、风口带和炉腹区域的主导冷却器结构形式,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取代了冷却板。1958年,苏联在斯大林之鹰厂1033m3的高炉上试验了汽化冷却技术并获得了成功,其后该项技术在欧美、日本等钢铁发达国家得到迅速推广应用,在当时成为高炉冷却系统的主流发展模式。20世纪60年代后期,我国少数高炉上采用了汽化冷却技术。1970年建成的武钢4号高炉(2516m3)以及鞍钢和首钢的高炉采用了汽化冷却技术和与之配合的冷却壁。这种冷却壁本体采用含铬铸铁,冷却水管的进水管在下,水流垂直向上,出水管在上方,以满足汽化冷却的要求,镶砖仍为黏土砖。20世纪80~90年代,我国一批新建或大修改造的大型高炉建成投产。